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知识科普
发布时间:
2025-07-01 00:00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,以发热、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,常伴恶心、呕吐等消化道症状。高龄、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死亡,应及时就医。这种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,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。
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,体温多在38℃以上,最高可达40℃以上。伴乏力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等,部分病例有头痛、肌肉酸痛、腹泻等症状。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、上腹部压痛。
多数年轻患者预后良好,少数既往有基础疾病、高龄、出现精神神经症状、出血倾向明显、低钠血症等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、皮肤瘀斑、消化道出血、肺出血等,可因休克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(DIC)和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。
疾病传播途径:
(1)媒介传播(蜱虫叮咬):蜱虫是大别班达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,蜱虫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。
(2)直接接触传播:无有效防护下,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尸体血液、血性分泌物、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导致感染发病。流行区猫、狗等宠物及羊、牛等家养动物是蜱虫的重要宿主,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风险。
相关新闻
暂无数据